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许文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记者从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近期,长三角铁路建设持续保持加速奔跑的态势,20多个建设项目抓工期抢进度,全力以赴按预定时间节点有序推进,近千处施工点现场呈现一片繁忙的建设景象。
5月18日,池黄高铁施工现场,工作人员在进行长钢轨铺设作业。彭特/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长三角地区历来是全国铁路建设的热土。党的十八大以来,长三角铁路网规模等级实现飞跃,累计完成基建投资7534.2亿元、技改投资248.3亿元,开通新线5945.4公里、其中高铁4799.6公里,是历史上投资力度最大、开通新线最多的一个时期,“轨道上的长三角”主干网基本建成,复线率、电气化率分别提高12.7个、28.7个百分点。
其中,安徽省有34个县通达高铁,县域覆盖率接近6成;高铁在安徽省铁路网中的比重达到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开通安徽至23个省会(直辖市)城市和110多个地级市直达高铁动车,群众出行条件和地方营商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
建设中的池黄高铁太平湖特大桥。许文峰/摄
在江苏省,铁路建设项目投资逐年递增,郑徐高铁、徐盐高铁、连徐高铁等11条铁路投入运营,打通了沿海、陆桥及中轴高铁通道,实现了江苏省干线铁路成环成网,沪苏通、五峰山两座公铁两用跨江大桥的设计建造更是改写了世界桥梁建设史。
贯通连云港和镇江的连镇高铁全线通车后,进一步拉近了淮安与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有效拓展了淮安中远程旅游客源市场。“2022年虽然有新冠疫情,但淮安市仍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80.85亿元,同比2020年增长5.24%,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2493.55万人次,同比2020年增长13.08%。省外游客主要来自周边及长三角省市,乘坐高铁的游客占15%左右。”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产业科技处处长赵延考介绍道。
4月11日,合肥西站西侧站房重达3800吨的站房屋面钢结构桁架精准提升到16.9米高的设计位置。况士/摄
在浙江省湖州市,距离湖州站不到10分钟车程,汇聚了一批科研平台和科创人才的西塞科学谷雏形初具,这里正成为湖州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重要环节。目前,科学谷内集聚了6家实验室。
“随着合杭高铁湖杭段开通和杭州西站启用,浙大实验室研究人员工作生活实现‘同城化’。”湖州市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建伟介绍,在交通便利的情况下,该公司今年计划再招引6家实验室,届时入驻的博士将达到150名左右,“到2024年沪苏湖铁路开通,浙江与上海、江苏等地人员往来将更加方便。”
据悉,截至2022年底,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达13749.7公里,其中高铁达6704.4公里,占全国六分之一,“轨道上的长三角”加速轰隆隆地驶来。
目前,长三角区域内除浙江舟山外的所有地级市都实现“市市通动车”,动车组列车实现公交化开行,“1小时至3小时生活圈”梦想变为现实,“同城化”效应不断扩大,极大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根据长三角铁路“十四五”发展规划,到2025年,“轨道上的长三角”基本建成,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近1.67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近9200公里,全国“八纵八横”高铁网主通道上海局集团公司管内段全部贯通,支线网络微循环更加畅通。长三角城市群将打造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以宁波、温州、徐州、黄山等城市为节点,以城际铁路为通道的“多三角、放射状”城际铁路网。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