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热点

世界滚动: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

发布时间:2023-06-06 13:03:5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图为史昆在工作中。(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这是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茫茫戈壁的真实写照。就是在这海拔三千多米高寒缺氧、风沙肆虐的极端艰苦环境中,矗立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海油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史昆,这位昆仑山脚下油田的采油工人,用无悔的青春年华、刻苦钻研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书写了一曲石油追梦人的青春之歌、奉献之歌,实现了“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的职业理想。

成长:从“采油小白”到“油井神医”

史昆是山东人,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全家随父亲的工作安置一起来到了青海。1994年,17岁的史昆从青海石油管理局技工学校毕业后来到了位于尕斯库勒湖畔的青海油田采油一厂尕斯第一采油作业区,当上了一名光荣的“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采油工人。

“刚来采油一厂的头两年,我完全可以说是一个‘小白’。在师傅的带教下,我从采油设备工作原理、生产工艺流程等理论知识学起,逐渐掌握了岗位技能操作要领。”史昆回忆说。

史昆当年刚参加工作作为“采油小白”的一次难忘经历,成为他后来刻苦学习、潜心钻研技术的动力。

“我清晰记得,那是第一天上班,为了跟师傅搭话,我指着分离器问师傅为什么这个水套炉没有烟囱。师傅当时哭笑不得,他告诉我这个装置是分离器,不是水套炉。后来师傅又让我去看分离器的压力是多少,我也不会读数,只能告诉师傅是数字1过了2小格……”

回想起刚工作时的尴尬,史昆说虽然那时候压力大,也有点羞愧,但正是由于看到了自己起点低,才会更加“知耻而后勇”,奋起直追,刻苦学习采油的基础知识。

史昆在技术成才的过程中拜过很多师傅,其中有两位师傅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一位是采油作业区的“抽修专家”齐宪维,对油井的生产管理非常有经验;还有一位是作业区的老师傅初炳军,在油井抽修保养方面很有一套。那时候的史昆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向两位老师傅取经,经常在下班后骑着自行车去老师傅的井站现场请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学习,史昆逐渐熟练掌握了量油、调参、碰泵等采油基础技能。

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1997年,史昆所在单位举办技术竞赛,师傅鼓励他参赛来检验学习成果,他在兴奋和忐忑中报名参赛,并最终取得第四名的好成绩,这也让史昆更加坚定了走技术成才之路的决心。虽然参赛成绩还不错,但因为这场比赛的前三名才有机会参加集团公司的技能竞赛,所以史昆在遗憾的同时,也在内心种下了一颗挑战自己、激发潜能的种子,他要在技术攻坚的道路上成为佼佼者。

蜕变:从“技术大拿”到“创新专家”

在3月23日上午举办的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史昆用四个数字概括了他的成长故事--十八岁参加工作,绘制井站工艺流程图百余张,记录了十万个生产数据,专利成果累计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

在这四个数字中,中间两个数字--百余张井站工艺流程图和十万个生产数据,可以说是史昆从一名普通采油工人成长为“技术大拿”所付出心血的一个例证。

“我从生产数据出发,一口井一口井地‘看听摸查嗅’,坚持对每天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经常挑灯夜战,誓要摸清每一口井的生产规律。”史昆说。

为了收集极端天气下的生产数据,史昆在雪夜裹着棉衣,打着手电,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一口井一口井地巡检、记录,手脚和脸也因此被冻伤。通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他给每口井都建立了动态资料,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管理措施,几年来这几口井累计增油800多吨。后来他总结提炼的“一井一法、一井一策”管理法在全油田得到了推广。

学习不止,创新不止。为了能在实际工作中取得技术突破,史昆不仅自学了三维制图软件和3D打印机的使用,还带领团队进行技术创新、降本增效。他所在团队研究的智能泡排技术、防冻取样阀等72项创新发明成果得到普遍推广应用。

其中,他经过上百次验证而首创的油井生产故障判断法,在高原油田近2000口井上成功应用,故障诊断准确率达95%。他独创的新能源智能加药装置,历经3次版本升级,在国内首次实现泡沫排水作业二氧化碳“零排放”。

正是凭着孜孜以求的创新精神和不懈努力,史昆和团队先后获国家专利15项、省部级创新成果奖14项,攻克高原油田各类生产技术难题近200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上亿元,史昆本人也成为同事和领导眼中不折不扣的“创新专家”。

筑梦:从“团队领头羊”到“桃李满天下”

一个人的能力水平再高,放到企业发展洪流中都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将一人强变成万人强,才是工人职业生涯的最大宽度。这是史昆的个人价值观,也是他多年来一直将所有精力投入到他本职工作以及以他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上的根本动力。

多年来,史昆充分发挥技能大师工作室传帮带的平台作用,总结出“一动”“三勤”的带徒心法,并紧密围绕生产相关课题,将自己多年潜心研究、总结出的“抽油机井实测示功图分析”“现场单井抽油机井生产不正常判断处理”等课件在全厂范围内展示交流,为岗位员工教业务、传技能、做示范共2000人次。

一个人影响一群人,一个优秀的“团队领头羊”能够带出一群优秀的油田技能人才。几年间,史昆签约徒弟12人,目前有两人获聘为油田公司技能专家,两人获聘为油田首席技师,还有的走上技术管理岗位,成长为生产管理干部。

史昆认为对徒弟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以身作则。他的徒弟朱怀超说,师傅每天工作再忙也会抽出两个小时,做一次井组分析,或是绘制一幅图。

“师傅经常告诉我们技多不压身,记得有一次参加技能大赛,大家对于三视图绘制这项技能都不太重视,觉得大赛不会考,但后来事实证明,掌握这项技能无论对于考试还是实际工作帮助都非常大。”朱怀超说。

“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这首热情豪迈的石油工人赞歌,史昆很熟悉。他在遥远的昆仑山下,湛蓝的尕斯湖畔,用自己的卓越奉献践行着自己心中最坚定的职业信条--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

上一篇:当前热讯:售价约2.5万!苹果MR头显来了!颠覆XR行业?带来哪些投资机会? 下一篇:最后一页
推荐阅读